一、保障接地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
接地材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安全屏障,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和人员保护。土壤腐蚀、气候变化及设备运行等因素会导致接地材料性能下降,出现接地电阻增大、接地体腐蚀、连接松动等问题。定期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隐患,避免因接地失效引发雷击、过电压等事故,确保接地系统持续发挥保护作用。
二、检测周期需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
常规环境: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,这是基于多数场景下材料劣化速度和风险评估制定的基本周期。
特殊环境:
化工区等腐蚀性环境需缩短至每半年检测一次,因腐蚀速率显著加快。
沿海高盐雾地区建议每季度检测,重点监控金属腐蚀情况。
高土壤电阻率区域需结合气候特点调整,雨季前后增加检测频次。
三、检测内容需覆盖关键性能指标
电气性能:测量接地电阻值,确保其符合设计标准。
物理状态:检查接地体腐蚀程度、连接点紧固性及防腐层完整性。
环境影响:评估土壤电阻率变化对系统的影响。
四、检测结果需形成闭环管理
数据分析:对比历史数据判断劣化趋势,例如连续三次检测显示电阻值年增长超30%时需缩短周期。
整改措施:针对电阻超标问题,可通过增加接地极数量、延长接地线或更换防腐材料解决。
记录追溯:建立电子化档案,记录检测时间、参数、整改情况,确保可追溯性。